中国式现代化,民生为大。新的一年,各地区各部门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,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各项决策部署,及时有效回应群众需求和关切,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,用心用情办好民生实事,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,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,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。
就业一头连着经济发展,一头连着民生福祉。面对持续的就业压力,各级领导干部主动担当担责,贯彻落实就业优先政策,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。今年以来,各地区各部门拿出更多务实举措,形成促就业合力。从“春暖农民工”服务行动,到春风行动,各地各部门加强重点人群就业支持,为开局起步提供了坚实支撑。从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,到就业困难人员、零就业家庭成员、登记失业人员等,激活了就业的“一池春水”。从明确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劳动关系认定问题,到持续推进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,有关部门加快探索新就业形态权益保障模式,创新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参保机制,让新就业群体更有保障。各级领导干部要认真做好本地区的失业人员信息摸排工作,把激励就业创业的政策举措落实到具体的细节之中,让更多人实现充分就业。
“一老一小”是民生领域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,全社会对养老服务、托育服务需求高涨。面对人民群众的期盼和要求,各级领导干部要主动关心民意呼声,及时解决民生之盼。从加快健全覆盖城乡的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,到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,再到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,今年以来,各地各部门在贯彻落实国家层面的政策基础上,通过科技赋能加强老年健康与医养结合服务体系的构建,及时研究出台综合性政策,缓解了老有所养的问题。在托育服务方面,一些地方结合实际建立就业驿站、设立“妈妈岗”,提供相对灵活的工作时间、管理模式,方便兼顾工作和育儿。在此基础上,各地要进一步凝聚生育友好合力,联合政府、企业、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,参与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,以多种形式为家庭提供优生优育指导服务,构筑起群众身边的家庭科学育儿指导服务网络。
保障民生是各级领导干部重要职责。从民有所医,到住有所居,从学有所教,到困有所扶等,各级领导干部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思想,扎实做好民生保障这道必答题。病有所医是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重点。通过持续的医疗改革,让更多患者受益。今年以来,各地聚焦“病有所医”“医有所保”,拿出医疗改革的务实举措。从取消门诊预交金,到全国二、三级公立综合医院均提供儿科服务,从推进基本医保基金即时结算,到实施新版国家医保目录,各地迈出了医改坚实步伐。公租房是保障群众住有所居的重要方式。今年以来,各地纷纷推出保障性住房惠民政策,努力实现群众住有所居。面对各类群体的居住问题,各地要继续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,再帮助一大批新市民、青年、农民工等实现安居。在社会救助方面,各地要持续健全社会救助体系,推动完善低收入人口就业救助、产业帮扶等发展型政策举措,持续夯实民生保障根基。(李萍)